毛线球球 | 时间管理与资讯订阅:Toggl、iHour和Newsletter

3132字

纠结了一会这篇应该怎么起标题,换在少数派可能就要叫做“效率生活”、“工作流”,看起来蛮精英白领的,很数字服务生活——但我就很明白自己,我折腾这些玩乐的兴趣远远大于实际使用的兴趣,玩够了就得视惰性决定是不是要丢到一边,一开始觉得可能游乐场更形象一点,就好像游乐场总是有新的,也总有旧的游乐场就此被忘掉,后来反复看了几遍,觉得游乐场太大,应该还是毛线球较贴切:追逐、扑腾、有趣、容易搞得一团糟。


Toggl和iHour

时间记录的需求最早来自于我打算为每天的多邻国学习计时——我对排行榜没什么兴趣,也取消了大部分推送提醒,就只想每天雷打不动(但完成率很差)地学上半个小时。一开始是在滴答清单上记,现在还挺多TO-DO应用给每个任务加装计时功能的,从正计时到番茄计时无一不有,时间焦虑之深,人对其掌控欲之强,由此可见一斑。

而计时发展到最后似乎总膨胀成野心,早年看很多应用和文章号称“管理你的时间”,看起来就野心勃勃,恨不得给24小时56个周的8760小时525600分钟都颁一套未成年人管控条例,此种雄心发酵到最后又往往走味,和赌坊也差不许多,一次次地来,一次次地输光了回家去,还总觉得是差了两分运气。

我也是此种赌徒之一,深明其中滋味,不过话扯远了,讲回来怎么玩儿。

Toggl是象友推荐的,写了安利文,我看中它全平台,免费版也足够使用,就注册一个试试,至今刚好一月整。iHour则是最近两天我随手从APP STORE上下载来玩儿的,吸引力主要在于非同一般地长寿——看版本记录,1.0上线时间是2013年。八年啊,八年足够家门口的烧烤摊儿换上三五轮,足够新浪微博从删评论万众声讨到随便炸号见怪不怪,而它竟然一直还在,实在难得,安心又信赖。

来讲讲两个应用的妙处和搭配:

Toggl是纯粹的正计时应用,网页+客户端,很正统。我近来玩应用有个心得,就是不要汲汲营营地挖全“这个能干什么我学一下来用用”,和玩儿高科技多功能水枪类似,两三个功能用熟手了,先把眼前这场水仗打了再说。Toggl在这点上做得就很好,一方面支持“不管是什么先计个时”,不用写任何东西就可以打开一个计时器;另一方面又把多平台联动做得顺滑流畅,可以在任意一端打开,也能在任意一端按结束,十分提升使用体验;此外同题计时支持合并统计,一天内同一个计时项目会折叠并显示计时次数和总用时,有一个漂亮的Timeline视图,每周竟然还发个邮件报这周计时摘要——以上内容还都不收钱。

不过虽然Toggl很好,但缺点也挺明显,我非常反感它的统计报表,一个功能反直觉不要紧,可以靠爱来学,但做得繁琐就完全没救。Toggl查看每个Project下的小项报表需要点开Reports调整时间范围在Description里输入项目名称最后按回车,干一次我还能忍,每个小项都这么来一套,人类发明仓鼠轮子难道是为了要自己跨上去蹬个不亦乐乎吗?

于是这个时候,iHour就很适合和它打配合。

比起宣传上的“一万个小时投资计划”,iHour更像是个记账应用:它不计时——有个专注计时,但不用也行——也不管每件事儿是从几点几分开始做,又在几点几分停止。它就只管开个项目在这里,然后做完了把用掉的时间往里面一放——这就行了,只要有原始数据,一天存一次也行,一周存一次也行,一个月存一次选日期稍微有点麻烦了,但也不是不行——放完了时间它自己按Icon配色,生成一个好看好用又直观的统计报表,每天、每周、每年——不花钱也挺够用,买断制才只要三十块钱。

说到这里再提两句数据备份处理。自打被新浪炸过油锅,对没法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数据我都没什么信任感。选服务优先选导出容易的,选导出优先选不是独有格式的,但有时候确实是没什么办法两全其美,怎么办呢?某天看了篇记账文章,作者提到:

“以前朋友说要找那些大厂做的工具,如果是小厂的,一旦倒闭,数据的回溯,工具的更新等都会是问题。确实是这样,但是对于我,挖财只是作为数据记录和传递,一旦我汇总到 Numbers 上,这些明细数据对我已经没有太多价值了,就算第二天换另一个记账 App 也不影响。”

作者利用挖财做原始数据积累,用Numbers做信息汇集整理。记账如此,想来其他类似数据也如此,Toggl是原始数据收集工具,iHour是报表生成工具,有兴趣再做周期归纳汇总总结。事情做到这一步,口味变易喜新厌旧都已经无所谓,APP厌烦了可以再换下一个,流程用腻了无妨调整一下试个新的,数据搬家究竟便利与否,其实也没那么重要了。

Newsletter

喜报:我终于受不了每天每周每个月的邮件轰炸,开始想给Newsletter找个新地儿,和惰性打架就是这么艰苦卓绝,从动念头到付诸行动少说花了三个月。有时候还挺想问问达尔文的,都说物竞天择,这拖延症如此胜不骄败不馁,是否也是有利于人类生存和进化。

Newsletter听起来蛮时髦,其实也就是邮件订阅。创作者把内容写成通讯,再由邮件分发到各路订阅者的邮箱。从创作过程到阅读体验都颇为复古,像是往年订阅报刊杂志。这几年从微博一路退向RSS,再从RSS退向Newsletter,看上去是在拥抱新兴事物,其实是信息渠道越来越窄,写些什么越来越难,才不得不从旁处寻根芦管透气。话又说回来,这也算是一种”突破信息茧房”和“主动选择阅读方向”——和科技媒体在iPhone13还没上市就急匆匆开始报道iPhone14爆料一样,三分之一有点兴趣,三分之二纯属瞎扯淡。

来讲新的Newsletter阅读方案。之前订Newsletter没多动脑子,直接在常用邮箱里做的订阅,效果很好也很惨烈,订阅通讯与垃圾邮件一色,每日早报与异常登录齐飞,在一大堆验证码和购物账单里找订阅实在艰辛,又真的没动力给邮件做过滤分类,在邮箱里读东西更令人感觉怪怪。新的方案要解决的就是这两点,首先最好不用费劲整理,其次它得像个读东西的地儿。

选择无非是三种:新开个邮箱专门订Newsletter、找找有没有专门解决Newsletter的方案、查一下哪家稍后读接入了转发邮件。第一种起意之初就被PASS,专门开个邮箱和现在全无区别,无非是屋子现在乱和之后乱;第二种还真有专门科,一个叫Stoop inbox,支持Android和IOS……客户端,没有网页端,不太实用,暂时存下,另一个叫Newslettrs,据说是只做了网页端,但我点进去一看:

Sorry. We are no longer supporting creation of new user accounts. We will be shutting down our newslettrs.app on March 13, 2022.

As an alternate, you could try reader.substack.com or stoopinbox.com

看上去只有第三种能解决问题,我把几家用过的全平台稍后读应用翻了翻,发现Instapaper的欢迎通讯里写了一条:

• *Email Articles*

You can send links to articles and videos, or even the content of long emails, directly to Instapaper via email. To get started, add your unique Instapaper email address to your contacts

好嘛,成了。

谈谈用Instapaper读Newsletter的优劣吧,Instapaper是我最喜欢的阅读应用之一,基本功就是阅读、分类、归档,使用体验相当良好。另外,不同于真实邮箱,想来Instapaper不会对“垃圾邮件”做相关限制,可以免去在垃圾箱里翻找之苦。此外,专门软件做专门事,通知也可以就此关掉了,或者配合IOS15的摘要功能(我喜欢死了)调整推送方案。劣势呢,劣势在于Instapaper没法做订阅源管理,我找了个曲径通幽的办法,建了个文件夹保存了每个订阅的欢迎邮件——就当成订阅源管理用了,好像也确实能行。

时代日新月异——这次倒腾Newsletter发现今日已然不同往昔,国内的Newsletter写作者似乎也开始像早期播客一样抱成了小圈子,不但做了中文Newsletter导航,还做了知园这样的Newsletter分发平台。互联网话题无非这么几种,科技圈子绕来绕去无非那么些人,我还挺期待有更多不同领域的朋友来写写Newsletter的,毕竟看杂志比看小报要快乐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