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状王 | 简谈《有阵时》
《有阵时》的故事,是秀秀从邬家出逃,跳水自尽,为方唐镜从水中救起,阿细提议回自己家暂避,三人见到阿细的母亲宋大妈,这一天刚好是阿细的死忌。
在讨论歌词之前,想先讲这首歌里几个比较有意思的点。一个是阿细的台词“娘亲,孩儿不孝,十六年来都没回来看过你”。十六年是从阿细溺水起算,也就是说,阿细从身死之后,就一直跟着方唐镜,跟着他长大,离家,成为讼棍,打出名气,最后成为广东第一状师。根据卡司演绎的不同,可以从中读出阿细不同的心境(我觉得有迷茫和恨两种解释),但这里也可以联系《最衰都係你》。《最衰都係你》里,没意识到自己作恶如此深重的人有两个,对于方唐镜,是:我次次叫个官打三十大板的,没说出过事死过人的,怎么会这样。对于阿细则是:实际我只不过讲真相,未算卑鄙……现在是我跟你两个都杀了人了呀。
大状王很少有纯粹的善与恶,阿细虽然是水牛岭溺水的受害者,但“(方唐镜)全部係你教路/(阿细)全部係你照做”,方唐镜走入歪路,未尝没有阿细的影响。阿细在冤假错案之中,也要承担属于他的责任和痛悔。继这层明悟之后,“十六年来都没回来看过你”成为阿细的第二次明悟,正是有这样层层铺垫,到《撒一场白米》时情感才爆发得如此深重,我很喜欢。
另一个有意思的点是距离。秀秀被发卖冲喜,阿细拖着方唐镜去找她。《最衰都係你》里对方唐镜大加埋怨(唔係你,秀秀会被人卖到无雷公咁远),二人两次路过驿站客店(其中一次是撞阴鬼),都是对距离之远的实写。但到了三人去访宋大妈,距离立刻从词曲剧本中消失了,说书人一句“就这样,这对十六年前的好兄弟……再次踏上以往熟悉的路”,故事场景就从秀秀跃下的山崖水边,变为了阿细的家中。
这当然因为这是在写故事,如果还要迢迢讲述路上情景,这就是《西游记》而不是《大状王》了。但是由于阿细是个鬼,这里我总觉得有一些《离魂记》和“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的意思。虽然“十六年来都没回来看过你”,阿细的第一反应仍是回家。而正因为对家对母亲的思念,细镜秀三人一抬头,就已经是那个小小的屋檐。
饭熟茶热兼夹有屋住,最怕係眼濛就累事
若现时问我有阵时,到风湿有事,也都小意思
日落时望真半亩桑树,也算做半生未做错事
但奈何亦会有阵时,脚板底或掺到刺
关于《有阵时》中宋大妈人生态度和生活智慧的剖析,香港浸会大学博士梁万如老师曾经写过一篇《畅谈粤语音乐剧<大状王>三首歌词的词境》,对此做了非常好的解读。这里就不班门弄斧,再行赘述。我想提的是桑树的意象。梁万如老师说“日落时天色已暗,实在不能也不会看得真,那是指到了人生暮年,才回望过去之意。”桑树是经济作物,因此宋大妈会看着“半亩桑树”。但同时,在文化意义里,桑树既有“日出扶桑”的联想,桑梓之思亦是怀念故乡之意。在这里可以做很丰富的意义发散。
门外有香一柱(阿细:提住你伤心处)
回谢灶君心意(阿细:夜晚去敲木鱼)
人係有高低处(阿细:承受半生风雨)
也望我心淡然(阿细:也望你心淡然)
阿细:自如
宋大妈:日落时共乡里见到面
阿细:你盼望我可面撞面
宋大妈:静下来亦会有阵时(阿细:亦会有阵时)
二人:记起窗外有归燕
门外点香,厨间祭灶,都是老人会有的传统民俗做法。在门外点香也有祭神保佑出入平安的意思,阿细落水于水牛岭,所以阿细会在这里唱“提住你伤心处”。这两段的手法非常妙,它的感人之处在于,对于宋大妈而言,她所唱的都是生活中平淡的琐事,而阿细从这些琐事里看到的,是宋大妈未有说出的辛苦与凄清:对于宋大妈而言,是祭灶,谢神,阿细看到的,却是她夜晚难以入眠,起身念佛的情景,想象一下这个画面就觉得实在令人鼻酸。宋大妈说“人係有高低处”,多么豁达的人生观念,阿细却看出这经历这“高低”已然是“承受半生风雨”,其中有多少是他没有共同相伴经历的十六年时光呢?宋大妈只是说:日落里共乡里见到面。阿细明白,替宋大妈唱出她深埋在心里,偶尔一动的念头:你盼望我可面撞面。他们现在真的就“面撞面”了,可是阴阳相隔,生死相隔,最近也最远。
整首歌里宋大妈其实都没有怎么动情绪,如果没有阿细的注脚,看上去,只是在回答方唐镜“宋大妈,这么多年来,你过得好吗?”,她的歌词,既是对她的生活进行白描,也是以豁然的态度表达“好,怎么会不好呢?”。但无论如何以忙碌麻痹自己,在人静下来的时候,总会冷不丁地窥见到自己的内心,春华秋实,燕能归来,可人在何处?
宋大妈:自问如白丁,却也居易
阿细:阿细是有知,默默记住
宋大妈:豆豉同白菜有阵时
阿细:期望可以
二人:夹一箸
“自问如白丁,却也居易”是宋大妈对整首歌中的收束,是她对于生活的认知和理解。“阿细是有知”应该是套用“泉下有知”,宋大妈能否想象得到,她笑着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儿子正在一边,默默领受她的教诲?豆豉和白菜都是最常见的佐餐菜品,而正是阿细深深地懂得了母亲的所思所悟,两人之心才能比照一齐,在粗茶淡饭中寻觅到平淡的幸福。
最后,发散一下,在故事里,细镜秀三个人都有“非善”之处,而宋大妈几乎是唯一一个从头至尾秉持着“纯善”的角色。而在此刻,我们知道他们都意识到了自己的“非善”,也都从宋大妈身上,见证了这种“纯善”,方唐镜和秀秀所叫出的那一声“娘亲”,如何不是“阿细是有知,默默记住”?我想,在这个小小的屋檐之下,没有戾横折曲的状师,没有见死不救的新娘,更没有阴阳相隔的鬼魂,有的只是母亲和她的孩子,共同叫出了一声“娘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