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 | 生为涉远途,死作返旧庐

5122字

谨慎地回顾了一下旧博客发现上一次写书影游 Log 已经不知道是多久以前,大惊失色……

近期生活碎片

APP:把时间记录从 3x3 又换成了时光似金,原因是前段时间看书太快,几天一本,3x3 应对这种情况,需要不断新建待办、打上 Tag、绑定到对应的场景。时光似金就比较简单,记录时临时新建一个备注型子任务就可以,增删改都很轻捷。遗憾之处在于有段时间不用,时光似金原本很好用的小组件被取消了,便利程度大打折扣。(IOS 新版本后阉割了原本的组件特性,新的组件无法根据内容伸缩,时光似金的设计者认为这样达不到他的设计要求)。

另外在玩 Workflowy 群里的安利,逸清开发的 Mori,是一个使用 AI 交互 IOS 日历数据的小工具,后期会接苹果健康和提醒事项。虽然还是雏形,已经很好玩,解决了很多日历原始数据难以复盘的问题。

身体情况:前段时间生病偷懒暴饮暴食,两个月吃掉了数十包乐事原味薯片并参与外卖商家大战,半年健身房成果消弭于一张又一张的大额红包券!所以最近又开始猛猛有氧力量。但如果下班去健身房,回来收拾洗澡吃饭,流程再优化也得八点,八点半开组打零式,上班复上班复上班,遂把健身房时间改到了中午。除了解放出下班时间,优点还在于中午没有晚上那样强烈的“一天结束”感,会更愿意拐进健身房,更何况我的这家健身房中午根本没有人!爽耶!果然中年人的终点是健身,社畜健身的终点是午休。
缺点是下午还好,每到晚上就困得令人发指,思索之后使用茶多酚和咖啡因解决了这个问题。

此外,有一天晚上忽然半夜被痒醒,迷迷瞪瞪遍身抓挠,白天醒来看皮肤却也没有虫子咬噬的肿包。TL 提醒说可能是荨麻疹,熬了几天好了,思来想去可能是,丝瓜过敏……

读了看了一大串

也算是主题阅读了

五月横跨六月的半个月里一直在读《金瓶梅》,《金瓶梅》很有趣的,习惯了淫妇叙事,不读原文(绣像本)很难想到它有时候写潘金莲用的真正是佳人古画手法,比如第十一回,写“潘金莲输了。西门庆才数子儿,被妇人把棋子扑撒乱了。一直走到瑞香花下,倚着湖山,推掐花儿”。但《金瓶梅》不是《红楼梦》,《红楼》说花是林黛玉葬花,史湘云醉卧,宝琴立雪,栊翠庵一枝梅花,落英随着水流过沁芳溪去。而潘金莲“将手中花撮成瓣儿,洒西门庆一身”,这样地娇、嗔、清、美,旋即与西门庆在园子里野合。

和《金瓶梅》一起读了《秋水堂论金瓶梅》,后者是对《金瓶梅》绣像本的逐回评点,有效解决古典小说不爱写人物心理现代读者有看没懂的问题。后续还读了《金瓶梅的艺术》,这孙述宇一套书我都挺喜欢,但读过田晓菲再读孙述宇,就显得二者声气相类,区别在于田晓菲说得细,孙述宇提纲挈领,观感就是重复与重复。叶思芬《金瓶梅的读法》也好看,前面两位聚焦多在崇祯绣像本,叶思芬更关注词话本中的一饮一啄,视角放在人与物上,是非常详实的补充。格非《雪隐鹭鸶》最好看的是开头第一卷,说清河、说清河国、说临清钞关、说“经济人”,又是之前三本未曾涉及到的时代背景之述。后面落到文本里就实在差劲,体会过前三本如何以慈悲之眼看世之后,很难再对格非生出什么认同来。

看金瓶梅的途中,非常非常想看张爱玲。读了一本张均的《张爱玲十五讲》,读完读《倾城之恋》,读着读着忽然茅塞顿开,原来张真的是从金瓶梅里来。

果然,把《连环套》翻出来,1944年的,连载的时候张才24岁,现在再看完全就是金瓶梅的声腔。写霓喜被卖给雅赫雅的穿着“露出一双大红十样锦平底鞋,鞋尖上扣绣鹦鹉摘桃”,这个是潘金莲要做的鞋“要做一双大红鞋素缎子白绫平底鞋儿,鞋尖上扣绣鹦鹉摘桃。”写修道院的梅腊妮,用的是金瓶梅写李桂姐、王姑子的文脉。连故事情节转折的进笔都用的一样的“一日,也是合当有事”,和法利斯调情“发利斯盘子的四周淋淋漓漓溅了些咖哩汁,霓喜擦着,擦着,直擦到他身边来”,潘金莲宴武松也是这样的,没多久霓喜就大哭道:天哪,我丈夫昨儿个还好好的,你问丫头们,你问医生,昨儿个心里还清清楚楚,还说得话,还吃了稀饭,我这一转背,生生的让你们把他给药死了!

想起来了,我想说看金瓶梅很多时候有一种“找到源头”的感觉,为什么我看金瓶梅的时候一直在想看完我要重读张爱玲,是因为二者真的是相通的。世界是巨大的虚空,生活是站在虚空的深渊边缘战战兢兢地向下看,只能拼命地去抓住眼前的一点欢乐,至少这一点欢乐是真的:“因此《金瓶梅》​《红楼梦》仔仔细细开出整桌的菜单,毫无倦意,不为什么,就因为喜欢——细节往往是和美畅快,引人入胜的,而主题永远悲观。一切对于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

读完这一大套之后人累得发晕,有限的生命,无限的网络小说。有一天我翻淘宝订单,翻到七八年前取消了的《杀戮秀》个人志,捶胸顿足,心情悲凄。于是重读《杀戮秀》,至今还是我最喜欢的网络小说之一,它有一种尖锐的愤怒,很多时候我觉得翻开它是不道德的,是因为读者看了,是因为读者要看,这些故事才发生。

《大唐辟珠记》,搭档推荐,作者对唐朝风物很下了点功夫,文风有难得的正剧感,读起来非常有趣味!缺点在于我觉得后半部凸显“凤凰胎浴火而生”大女主线路的用笔还是落了痕迹,有很多处理能感知到作者在刻意安排。不过也不重要吧小情侣谈恋爱太好读了,不要写主线了,先来五十万字的小情侣谈恋爱……

然后各位好,我又在读宅斗,读宅斗我是有理由的,前段时间友在听 B 站红学,一直在和我说红楼梦……总之我还在读宅斗。

还真看了红楼梦

说到红楼梦,和舞剧《红楼梦》的观众在江大错身而过八百回,我真个去看红楼梦了。很好玩,那一周本来是买了两折兰苑《世说新语》的演+演后谈,晚上刚好空档出来,就没事刷刷回流,刷到一张 180 的三楼正中。从来没在江大上过楼,迷了一会路进去,发现这位置视野好得不可思议,考虑到我也只打算给这舞剧花这点票钱,简直大赚特赚……

看完觉得这个剧真的是处处透出江苏大剧院立军令状“我一定要做出一个爆款”的决心啊!是这样的,剧院演戏因其不能拍照摄像的特殊性,如果要借助观众之力宣传,往往会在可拍摄环节(如返场、暖场)做精心设计。据传《锦衣卫》全国巡演爆火有一大因素就是剧伙狂买它那返场推广。而红楼在这两个环节的设计,其核心要点只有两个字:出片。暖场入梦,舞台背景干净,灯光简单明了,模特(模特)全套妆造出场,主体鲜明,动作缓慢,Pose 持续时间长。返场出梦,青春男女,满地落花,飞扬抛撒。很明显,前者是为拍照设计的,后者是为录像设计的。此外,我对这个剧的一大好奇还有:为什么它总是能七次甚至八次返场?因为多次返场在我的认知里一般都是被观众硬生生喊出来的,返场次数多意味着观众对本场演出有极高热情,往往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但超高次数返场在红楼简直如同吃饭喝水一样平常啊!真正看了我才发现,原来红楼返场谢幕,本身就被设计成了一个多次落幕的多次返场……其核心要旨,是利用多次开幕来调动观众情绪。我这次因为卡司不太好,体验尤其明显,哪怕前期反应还相对冷淡,但某次开幕被刻意设计得比较晚,观众犹豫地等待和离场,此时大幕忽然启开,台下立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返场的观众情绪是很厉害的东西,前几年的法剧,一大热门加场要素就是返场形如狂欢节。考虑到红楼本身是一个路人盘比较大的舞剧(或者由于它的长时间巡演,哪怕一段时间内聚集的是核心爱好者,在更换演员之后也会主要靠路人盘来聚客),能想象到,发 SNS 的素材有了,情绪有了,谈资也有了——

至于剧本身,舞剧在红楼这个题材上,有一种剧种上的扬长避短。南京保利大剧院做了个《宝玉》,首演之后评价一路走低,恶评多数聚焦嫌弃歌词上。舞剧在这方面实在有天生的优势:它不用说话!立时解决了百分之九十的大陆编剧都是文盲这个红楼梦改编最大的问题。此外,舞剧形式本身的高度写意,也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原著内容过于丰富,难以取舍简练的问题:话剧如串珠,要考虑如何穿起前后剧情,舞剧则可以不做解释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点地飞跃——它可以不介绍人物、不考虑剧情、甚至不讲故事——只需要把人们耳熟能详的场景,一个一个地放在舞台上。

说人话:这折子戏也太折子了。

还真看了折子戏

省昆演世说新语,一折一折地演,演后配一小时左右的演后谈。我一直想在小剧场再看一遍这个系列里我格外喜欢的几折,瞌睡碰到枕头,我跳起来下单。

小剧场真好啊!兰苑一共也只一百来个座位,空间小小,因不设麦克风,念白曲调就分外真切。王濛捧镜时,铜镜之光周游漫溢,涌动到座前席上,这样地照人……水袖振起有破空之声,青衣翩扬,大鼓震动,谁不喜欢!

举将:和嘉平高高兴兴吃了一顿小砂锅去看举将,以前看举将最喜欢“折损尽大红袍”一段,但太久没看了,前面丝毫没有入戏,只觉得进度飞快——临到退场,褚蒜子点出桓温之死,郗超整个人一下颓败下来,惨笑而去,红袍一步一血,那一个瞬间忽然被极端地打动,是一朵花忽然衰败了,从枝头上整朵地落下来。举将实在是要放在整个谢公故事里来看的,世说新语中谢公故事的美妙之处,正在于人人都要面对他人的死,超在举将里面临桓温的死,谢安在削稿里面对桓温的死,郗超又在破局里与谢安演出一出离魂千里,昼夜来奔,而梦鸡更是将醒与梦、生与死、时间与空间都全盘打破,观众意识到,人与人的关系竟然是要在这样的题目之前做光辉璀璨的折射,这些故事讲到这里,实际上是在问:你要如何再活在世上?
演后谈:罗周疯狂地强调:这可能就是郗超最后一次上朝!他马上就要死了!这个寡妇真是台上台下被我嗑到……

削稿:未公开演出剧目,演出前公众号推了剧本,和嘉平一边聊天一边看了一遍。故事讲袁弘追逐谢安,一定要问出自己九锡一文究竟为何屡屡被退稿——我当即给嘉平打字:太惨了,魏晋乙方,袁弘被谢安退稿,恒温被谢安卡升迁。
玩笑不谈,这戏实在好看,回环曲折。小石子击向水面,荡出第一波时,尚“秋风初起,尚书便到桥边游春来了!”。新亭山腰,却忽闻桓温深病,一时惊动间谢安喝:转来!太好听了!太亮了!这一声全然脱出昆曲程式,一瞬间将谢安从舞台角色的“演绎状态”惊破,观众忽然看见下面“人”的存在,舞台中戏谑舒缓的气氛,随之荡然无存。而人病犹此,何况死来,重踏新亭,家人报死,谢安终于吐露心声,终于怅然而叹:“好萧条也——”这个结构和《候门》有些类似,场中心事,全数被此时不在场之人牵动。而《削稿》之一咏三叹,又格外有一种情感上的深重蕴藉,我非常喜欢这一折呈现出的谢安。演后谈时罗周说,桓温死后,谢安还屡屡从梦中惊醒,是桓温入噩梦而来。结合戏内故事,为谢安呈现出相当复杂的人物样貌:他视桓温为友,也视桓温如临大敌;他拖桓温的九锡文稿,是恐桓温功高,有“常怀异志、篡国未遂”之危,也是真心诚意要“安之本心,拖他到死,拖他到死!忌刻心地,果不其然,果不其然!”。而在秋游新亭沿途,因袁弘殷切寻问,因桓温生死牵连,谢安又忽而从官服形貌下脱出,那一声“转来”,一句“同行”,人与人结伴走上故地,许多话应与人说,旧景新我,好动人也!
和嘉平盘戏时我们讨论,说如果“我如今再散簪缨……凭谁知心,凭谁与言!”的时候,谢安真个能将帽子摘下来,该有多么美丽。但后来我又觉得,不应该摘的,“转来”是一时惊动间情感的猛然流露,而不摘冠恰恰正是情感的不流露。

PS. 这两天的周鑫实在太好了,太好听了,真个迷得我七晕八素,想找他签名结果他跟着石小梅老师一群人迅速地就溜了。

舞诀:酷暑,四十度,站在兰苑十字路口前汗出如浆,但是好看啊,值了。舞决是非常审美的,非常形而上的那种戏……23 年我看舞诀的时候,我觉得舞诀是说,在死的巨大的空无之前,生之悲哀,生之璀璨,唯有一舞可寄。这次来看却有许多不同感受,王濛出来,他一样一样地向这个世界索要,他要好山好水之间的生活,他要丰美的物质,他要他人的观照欣赏,他要肉体上的美丽和自悦——然后他遇到了死。
下半场的设计几乎就是在模仿人死去的过程,山水辞去了,纱衣脱去了,帽子珍重地放在椅面上,他一眼望见了自己的坟冢,生死之间,亦无他物!演后谈环节,施夏明说最开始的设计是让刘惔来观这一舞,后来改成自舞自赏,真的是很对的改动。因为死真的是完全,完全只能自己来面对和处理的问题,生死之间是没有他者的……一样一样地得到了,又一样一样地从中脱去,从一切空无里,得到美,得到完满,得到全然的明净和了悟。所谓“情之所钟”,是极于情者,不耽于情也。

PS:演后谈,一边听一边激动地和嘉平打字,说这个我看懂了,纱衣帽子,是衣冠冢,退场时格外要拿走鞋子,是仙人羽化登仙“只余衣冠委地,鞋履一双”,不余鞋履,走出红尘的,就是人了。就是这样非常地擅长看戏乱解读啊!结果演后谈环节施夏明:现在来说一下这个衣冠冢的设计。施夏明:留下衣冠冢是留下生命的华美,拿走鞋子是因为它沾染了人间的红尘(大意)。

警惕演后谈,一不小心就给我对到答案。

最后

写得我晕字了,电影游戏我们下期在说(。

❤️